|

楼主 |
发表于 2021-2-8 10: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0208 七 语文之使命:生命的表现与存在
言语表现欲和创造欲是人类生命的“原欲”
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基础是人的言语生命欲求、言语生命 意识。所以,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以培育学生的“存在”的 言语生命欲求、言语生命意识为首务。有了言语生命欲求、言语 生命意识,才有言语人生、诗意人生。言语表现欲和创造欲是人 类生命的“原欲”。语文教育动力学,它的本源应是言语生命冲 动、欲求和潜能。存在论语文教育学的动机论,是言语生命动力 论。它是以激发人固有的生命潜能和言语冲动,培植健康的言语 生命意识和言语表现欲、创造欲为基本特征的语文教育学。
从行为、动机、态度等特征考察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从行为特征上看,是“教写、学写文章”,教人如何学习写作,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具备从事写作的基本智力素养;
从动机、态度等特征上看,则是教人何以要写作,教人热爱写作、倾情写作,追求用言语来创造、展示、实现自我,激发言语表现欲、创造欲和生命能,引领人走上言语人生、诗意人生之路。
由于写作动机、态度、目的等为写作教学、写作行为提供动力和方向,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后者实际上比前者更重要。
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前者是教学中的显性的、表层的内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操作的;后者是隐性的、深层的内容,看不见摸不着,是“务虚”性的,仿佛可有可无,所以,在教师的观念中,较为注重的反倒是前者,而后者似乎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最关注的便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训练”“活动”,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性灵培育与人文关怀,忽略了优化的写作动机系统的建构,这是造成语文、写作教育成效不彰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文知识与能力都是会随着时间的失衡而减效或失效,唯有强盛的健康的言语生命意识,对言语上的自我实现、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体验与追求,才是历久不衰、终生受用的。
(语文教育)应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语文,为什么要写作,写作与人生、发展、生命,与知识、文明、世界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品味精神创造、言语表现的欢乐和痛苦,领悟实现言语生命欲求及使生命留痕、精神长存的无与伦比的幸福。
言语生命意识教育,是语文教育贯穿全程的核心内容。
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
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里说:一般地说,语言就是通过外化了的东西自动地向外说明和表现自己内在的东西。
卡西尔说:“人是符号动物。”
德国海德格尔在《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中说:“无论如何,语言是最切近于人的本质的。”
法国语言学家海然热在《语言人:论语言学对人文科学的贡献》中说:“……语言能力决定性地完成了一个新特种的区分。”
语文教学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白:写作使人远离动物而真正成为人;物质家园的建造有赖于写作,而通过写作建造精神家园则是人的终极性的本质性的需求;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追求知识与创造的人,必将终生与写作相伴相随。语文教学就是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走上写作人生、诗意人生之路。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阿@尼@列昂捷夫在《活动 意识 个性》中说:“活动的概念必须同动机的概念相联系。没有动机的活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被动机激励的」活动——这个活动不是没有动机,而是它具有主观和客观上潜在的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一般说来,一个都是工作的成效,是和他对自己指导的学习者的动机的了解成正比的。就是这个动机,为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提供力量和方向,不论这种行为是都是正在试图培养的,还是不太合乎需要的。”
任何的行为,都是动机驱动下的行为。动机不变,行为是不会有质的改变的;只有动机改变了,才能导致行为的改变。
美国埃里希@费洛姆在《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中这样描述马克思关于“人”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一个受占有和使用欲望支配的人是一个被扭曲了的人。人的主要目的不是利润和私有财产,而是自由地运用人的权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就是要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并不在于他拥有许多财产,而在于他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杰出的人物称为“自我实现”的人。
心理学家格拉塞说:“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会做使自己感到有价值的事,也会做感到对他人有价值的事。他有发奋的动机,并能忍受匮乏以获得自我价值。”
“真正的人”“自我实现的人”“有责任心的人”都是超出了现实的物质功利和生存需要,注重自我的精神人格塑造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的人。
为习作者奠定写作人生的坐标,除了将写作视为“生存性”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人的“存在性”需要。写作不但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生命的一部分,存在性写作应成为主要的写作目的。
写作教学是动机与行为的统一
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动机的激发也要适度,要与写作的其他相关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同步。习作者如果缺乏相应的感知、采集、运思、想像、表达能力等,缺乏相应的学养、阅历与人生感悟等,不论有多么强烈的写作动机,多么顽强的写作毅力,也无济于事。
人的行为特征是受动机特征支配的,在确立正确的写作动机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如何教写、学写文章。写作教学是动机与行为的统一,是写作动机认知与写作行为实践的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除了在动机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外,所能做的就是着眼于培育其最具发展性的语文素养。这包括智力的与非智力的成分,智力的包括学养、智能与技能等,其核心的是言语创造力;非智力的包括言语动机、人格、阅历、情感、个性等,其核心的是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动机,二者统摄于“言语生命动力”。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引领学生走向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道路的教育,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这就是语文教育须为学生奠定最基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没有写作动机,何来写作行为,没有持续的写作行为,又何来写作的能力?
|
|